首页>工作动态>假日学校

余姚市:余辉护新苗 姚雁送关爱

2025-09-04 15:46:56 余姚市关工委   

今年暑期,余姚市共开办“假日学校”164 所,其中全天班 27 所,500 余名“五老”志愿者以及 1500 余名大学生、在职教师、机关企事业干部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吸引 1.5 万名青少年(其中“小候鸟”1200 余人)参加学习活动。

从2003年开始创办第一所“假日学校”,到2007年全面推行“假日学校”工作,再到如今“假日学校”已成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20多年来,余姚市关工委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以公益、便利、安全、快乐为原则,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聚”为要  多方联动共筑育人服务新场景

到了暑假,“假日学校”成为众多青少年的向往之地,也是许多家长的企盼。为切实解决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小候鸟”暑期无人问、无人管的实际困难,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每年暑假前夕,余姚市关工委都要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等相关部门召开“假日学校”工作推进会,专题部署“假日学校”工作任务,推进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有关园区和企业办好“假日学校”。

图片1.jpg

一直以来,余姚市“假日学校”积极吸收具有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且相对年轻的“五老”志愿者,以及全国劳模、优秀老党务工作者、非遗项目传承人等特殊身份的“五老”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牺牲休息时间,奔走于各所“假日学校”。他们不仅参与了“假日学校”的组织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也是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文化课程、艺术课程的中坚力量。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五老”志愿者奕永庆十多年来坚持为“假日学校”的青少年讲节水用水等科学知识;市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协会宣讲教育团“五老”志愿者施彩仙、毛益中、裘秀菊、吴菊英等人顶烈日、冒酷暑,奔走于各所“假日学校”;“五老”志愿者陈仰洲用镜头定格“五老”志愿者和青少年精彩互动的瞬间……同时吸引优秀大学生、在职教师、专业人士、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公益团队等,加入“假日学校”教学和管理志愿队伍,与“五老”志愿者形成优势互补。比如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与余姚市有关乡镇(街道)、村(社区)结对,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特长,使“假日学校”的课程更加多样、活动更加多彩。

图片2.jpg

余姚市还积极拓展新教育阵地,统筹“暑托班”“亲青课堂”“春泥计划”等资源,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妇儿驿站、“家门口青少年宫”等平台,采用乡镇统一办学、村村联合办学、村(社区)与企业单独办学、村(社区)与学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各级关工委和有关部门积极扩大“假日学校”的覆盖面,探索办公楼宇“假日学校”、“医二代”暑期健康生活营、机关“假日学校”等;梁弄镇退教分会“假日学校”利用“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资源优势,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研学和红色访谈活动。据统计,余姚市“假日学校”与教育系统联合办学的有12所,以村文化礼堂、文明实践站等为依托的有49所,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有8所。

图片3..jpg

以“精”为魂  多彩课程助力素质拓展新课堂

“假日学校”不仅是学科知识的延伸,更是青少年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的平台。其课程设计既有红色故事、先贤文化等主题教育,又有应急救护、身心健康、防溺水等知识讲座;既有书法、绘画、歌咏、剪纸等艺术课程,又有竹编、姚剧、土布等非遗传承学习。市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协会宣讲教育团为全市“假日学校”开设十大类56堂精品课程,为各地“假日学校”提供“点单式”宣讲服务,受邀课程超100场次。市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协会才艺指导团开展“‘艺’心向党红色基因代代传”系列活动,在民族舞学习、琵琶弹奏、手工制作等体验中激发青少年对艺术的热爱。

图片4.jpg

图片5.jpg

主题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余姚撤县设市40周年,余姚市开展“守好红色根脉携手奋进未来”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结合7月“青少年党史学习月”,组织“假日学校”青少年聆听红色故事、慰问抗战老兵、诵读红色经典等;组织优秀青少年和“五老”代表举办“走进浙大”红色夏令营;组织“红领巾宣讲员”和融媒小记者走进阵地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践行少年担当”红色根脉访谈活动,聆听“五老”志愿者章子敬和张国金讲抗战故事;举办“铭记历史  薪火相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少儿文艺展演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图片6.jpg

图片7.JPG

图片8.jpg

拓展实践引领全面发展。“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全市32家关心下一代校外教育阵地积极配合各地开展“假日学校”活动。小曹娥镇朗海村“假日学校”组织青少年走进余姚土布展示馆,感受非遗土布的制作技艺;余姚博物馆开办“古蕴童行”系列夏令营;各地组织青少年到红色党建公园、革命史迹馆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等活动,还开展了慰问环卫工人、垃圾分类宣传、文明劝导等公益活动。此外,企业关工委积极为“假日学校”搭建实践平台,阳明街道关工委联合舜宇集团关工委开展“显微镜下的微妙世界”科普实践活动等,让青少年假期有了好去处,也使“假日学校”拥有更广阔的学习实践空间。

以“需”为向  创新服务满足个性发展新需求

余姚市“假日学校”工作始终对标新时代关工委工作要求,贴近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求,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假日学校”为己任,强内涵、提质量、优品牌、争先进,让广大青少年在“假日学校”里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

聚焦学业提升,开展课业辅导。针对一些在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各地“假日学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教师志愿者等提供“一对一”或小组式的课业辅导服务。牟山镇“假日学校”利用暑期实践大学生资源,开展小升初学业衔接和适应指导;黄家埠镇、大隐镇、三七市镇关工委等联合教育系统“暑托班”开展课业辅导。

关注心理健康,提供成长指引。深入推进“阳光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项目,市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协会心理辅导团组织“五老”志愿者等来到“假日学校”,通过心理游戏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引导青少年认识自我及家人的独特价值。市关心下一代志愿者协会联合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余姚农商银行开展“快乐暑假职海启航”系列活动,积极推进“阳光心灵”百场宣讲活动,邀请宁波市、余姚市两级心理咨询师、导师,为“假日学校”青少年开设14堂心理健康课。

图片9.jpg

图片10.jpg

情系特殊群体,实施关爱行动。针对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候鸟”等群体,余姚市实施“‘甬润童心’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暑期‘五老’关爱服务青少年”等项目,组织“五老”志愿者开展慰问帮扶、微心愿认领等活动。各地推出新业态职工子女夏令营、“小候鸟假日学校”等,为外来务工人员等家庭解除后顾之忧,如阳明街道新城市社区通过社企联动,打造“橙心伴飞”小候鸟之家暑托班。泗门镇关工委联合党群服务中心开办“假日学校”,服务特殊家庭的少年、儿童。

12.jpg

此外,各地严格落实“假日学校”办学安全保障机制,发挥好“安全责任书”“学生守则”“家校联系卡”“接送登记表”等作用,进一步明确学生及家长的自身安全责任,把加强青少年安全教育列入“假日学校”必修课程,邀请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消防大队、卫健局、红十字会、银行的专业人士,在“假日学校”第一课为青少年讲解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防诈骗、防校园欺凌等安全知识,进一步筑牢暑期安全防线。

从最初的托管为主、文化课辅导为主,进化到如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余姚市各地“假日学校”实现了全面升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特色品牌,“假日学校”不仅填补了假期“教育空白”,有效解决了暑期青少年的去处和管理问题,更为青少年打造了一个寓教于乐、精彩纷呈的成长乐园。

联系电话:0571 - 87056281 传真:0571 - 8705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