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现在才明白,是我没学会‘听懂’孩子的话。”8月11日,在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智汇湾工业社区“全国妇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童成长’项目”结课仪式上,福斯达公司员工王春丽感慨道。随着最后一场“亲子沟通实践课”的结束,这场由关工委指导、社区联动企业打造的8周育儿赋能项目,正式画上圆满句号。
作为海盐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核心区,智汇湾工业社区聚集了超千家企业、近4万名产业工人。针对年轻父母占比提升带来的“双职工家庭育儿难”“隔代教育理念冲突”等痛点,海盐经开区关工委主动对接“全国妇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童成长’项目”资源,通过“党建带关建”机制,将专业育儿课程纳入企业园区服务体系,打造“家门口的成长学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海盐县名师孙爱萍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星”为切入点,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带领家长们打破“统一标准养孩子”的误区;另一位授课老师、同样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鲁琦则聚焦“儿童关键期发展规律”。课程设计中,关工委特别增设“红色家风传承”特色环节,通过本地产业工人家庭故事诠释新时代家庭教育内涵。
“我现在学会了‘蹲下来看孩子’。”福斯达公司的王春丽是两期课程的“全勤学员”。作为二胎妈妈,她坦言过去总用“老办法”带娃——孩子哭闹就哄骗,不听话就批评,结果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直到课上老师让我们做‘角色互换’练习,才惊觉自己平时的语气多生硬。”她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共情式沟通四步法”“正面管教小技巧”。这样的改变,在学员中并不少见。天开实业的王玉杰是8岁孩子的妈妈,她感慨: “我深刻认识到育儿是场修行,每个孩子从出生都有独特的‘气质’,正确认识和掌握儿童发展规律,才能从容应对孩子的每一个阶段。如今,我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家庭氛围也更温暖。感谢‘童成长’项目,送给孩子和家长这么好的礼物。”
“项目不仅教方法,更让我们看到‘父母也需要被养育’。”孙爱萍老师在结课时表示,8次课里,她见证了家长们从“焦虑提问”到“互相支招”的转变,这种‘学习共同体’的氛围,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区党支部书记冯文勤透露,结课后社区将通过“童成长”家长社群,定期推送课程精华、组织线下交流,并链接儿科医生、教育专家等资源,形成长效支持网络。“职工的‘小家’幸福了,企业发展的‘大家’才能更稳。”她表示,未来社区将在关工委指导下,深化“企业+社区+家庭”联动模式,围绕职工需求开展更多定制化服务。
从“育儿焦虑”到“亲子共长”,8节课程或许只是开始。在海盐经开区关工委的持续推动下,科学的育儿理念正在车间厂房间传递,在柴米油盐里生根。正如结课仪式上家长们的共同心声:“这不是结束,而是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新旅程的起点。”
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专题宣传
公益捐赠平台 丨 帮困助学专题宣传
征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