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追星”遇上民法典,会碰撞出怎样的法治火花?为推进海盐县“万名学生假日进社区(村)实践活动”,深化结对关爱服务,近日,海盐县百步镇关工委联合司法所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课送进新居民子女暑托班。工作人员以少年儿童热衷讨论的“饭圈”现象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追星过程中的种种乱象,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核心知识,引导少年儿童在“追星热”中保持理性,树立正确三观,争当“真爱理智粉”,成为明辨是非的“法律明白人”。
“饭圈”乱象:透视法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私生饭’可能触碰什么法律红线?”“粉丝间的‘网络出征’又暗藏哪些法律风险?”课堂伊始,工作人员结合一个个案例,直击当前“饭圈”生态中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名誉侵权等典型问题,生动揭示其背后潜藏的法律责任。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少年儿童纷纷分享自己的“追星”见闻,工作人员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为标尺,清晰划出喜爱与越界、自由与侵权之间的法律边界。
民法典人格权编:赋予“追星”行为法治指南针
如何让抽象的法律条文“活”起来?工作人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的规定,融入一个个“追星”场景:“为偶像制作萌版表情包并广泛传播是否合法?”“‘代拍’明星非公开行程信息有何后果?”…… 一个个案例解说,让少年儿童恍然大悟:“原来法律就藏在我们每一次点赞、转发和评论中!”
价值引领:塑造理性追星观与法治信仰
本次活动的落脚点远不止于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人员因势利导,启发少年儿童思考:怎样的“星”才值得追随?在探讨法律边界后,课堂重心过渡到价值观塑造层面,通过分享科技前沿的攻坚者、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拼搏进取的航天员等正能量榜样,引导少年儿童跳脱单一“颜值崇拜”,理解“偶像”的深层内涵在于品德、才华与社会贡献。“追星,更要追寻那份照亮他人的光芒。”周同学在课后感言中如是说。
此次活动通过少年儿童的兴趣话题激发其学习法律的内生动力,让法治教育真正触及心灵、指导实践。
下一步,百步镇关工委、司法所将继续创新法治教育形式,让法律知识变得“可知”“可感”,让法治教育变得“好听”“好玩”,用法治的力量扣好少年儿童“人生第一粒扣子”。
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专题宣传
公益捐赠平台 丨 帮困助学专题宣传
征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