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候鸟”的暑假不再“候”?龙湾区天河街道关工委给出了“文化+托管”的温情方案。八年来,他们发动“五老”志愿者,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夏令营,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安全看护与文化滋养的双重保障。从书法课堂到农耕体验,丰富的活动不仅填补了“看护真空”,更架起了文化认同的桥梁,让关心关爱精准抵达,温暖无“差”。
笔墨纸砚里的隔代情
“大家要耐下性子来慢慢写,写字如做人,一笔一画都要堂堂正正。”7月25日,在天河街道二甲村的“小候鸟”夏令营内,73岁的“五老”志愿者张文渊正在教导“小候鸟”们临摹字帖、学习书法。
这个暑假,20多名“小候鸟”在张文渊的带领下学习书法技艺,从提按转折中感受书法艺术的精妙,于墨香氤氲里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而这,已是张文渊授课的第八个年头。
天河街道像张文渊这样的书法公益大使还有很多。八年来,他们不惧风雨,每周带着“小候鸟”临摹名篇、执笔写字,手把手指导他们在宣纸上勾勒点画,在横竖撇捺间领悟汉字的气韵生动,通过细致讲解和示范,把文化的种子悄悄种进下一代的心田。
放飞出租屋里的“小候鸟”
天河街道是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集中地,为解决“小候鸟”暑期看护难、融入村居难的问题,2017年起,街道关工委联合多方资源,挖掘动员辖区内龙湾区乡村文化能人、“五老”人员担任志愿者,合力打造以“假期看护+文体教育”为主题的公益“小候鸟”夏令营。每年暑期,在辖区内青少年教育基地,无偿向“小候鸟”提供书法课、国际象棋课、乒乓球课、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服务,精准填补务工家庭暑期看护服务真空,打造“小候鸟”社交、学习、娱乐平台。
“我们希望能用专业人士趣味的教学和志愿者亲切的服务,把他乡变成孩子们的第二故乡,让小候鸟在这里也能扎下文化根。”二甲村关工委主任庞四珍眼中闪着希望的光。8年来,二甲村“小候鸟”夏令营累计开课260余场次,惠及孩子8000余人次,用爱放飞出租屋里的“小候鸟”。
让关心下一代没有“温差”
天河街道工农业用地广袤、工业企业繁多,众多外省务工人员造就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关心和陪伴,更是同龄人文化与情感上的双重认同。”天河街道关工委专职副主任张启照说。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然资源。如何发掘其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成为破题的关键。多年来,天河街道关工委结合下辖各村实际,打磨“一村一亮点”,打造新河村“党建+居家养老”、天凤村“耕XIN农耕生态研学”、二甲村“墨香村社”、司南村“律动节气”等多个村居特色品牌,为街道关工委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村特色品牌背后,是村民在长期实践中凝聚的乡村文化共识。我们以品牌活动为纽带,将书画艺术、农耕体验等本土文化元素转化为流动儿童、困境儿童可参与、可感知的互动形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认同乡村文化内核,逐步融入村民文化生活圈,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张启照说。
龙湾区天河街道关工委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建立“五老”志愿者人才库与培训体系,针对务工子女需求定制“文化+托管”套餐,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关爱矩阵工作品牌,充分展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龙湾特色。
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专题宣传
公益捐赠平台 丨 帮困助学专题宣传
征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