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缙云县关工委联合县图书馆创新推出“传统润童心 巧手绘清明”传统文化实践课堂,通过“讲、读、悟、创”四维体验,让30余名青少年在春日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习俗解码:古今对话知清明
活动在动态《清明上河图》画卷中拉开序幕,文化导师叶老师以“古人踏青插柳”比照现代家庭野餐,生动解读清明习俗。当提及寒食禁火传统时,一位小朋友当即分享家乡“清明前三日不动灶火”的习俗,新旧民俗在课堂碰撞出传承的火花。窗外吐翠的柳枝与屏幕飘动的古人衣袂遥相呼应,构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图景。
绘本共读:青团飘香传美德
《奶奶的青团》绘本阅读环节,艾草清香仿佛穿透书页。孩子们热议家乡青团制作技艺,更从故事中奶奶分享青团的细节,自发探讨关爱社区孤寡老人的实践方案。传统美食与当代德育在翻动的书页间自然交融。
诗画清明:节气知识趣味学
“诗句场景复原”知识问答掀起高潮,电子屏随“清明时节雨纷纷”等诗句同步展现秋千、蹴鞠等传统场景。孩子们如雨后春笋般举手抢答,在诗词韵律与动态画面中读懂节气密码,让古老智慧焕发童趣生机。
巧手创作:青团跃纸寄追思
美术创作环节,孩子们以剪刀为笔、彩纸为媒,勾勒出青翠团子。渐变晕染的水彩技法复刻艾草汁浸染糯米的过程,最终将作品陈设于仿古食盒,搭建起微型民俗展台。这些承载童真想象的艺术青团,既是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更是文化记忆的年轻续写。
活动通过“场景浸润+实践创作”模式,让古籍里的文字化作可触可感的体验。当孩子们的身影掠过图书馆长廊,那些定格在彩纸上的清明意象,正以柔软而坚韧的力量,在新生代心中扎下文化传承的根系。据悉,该系列传统文化课堂将持续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构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新范式。
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专题宣传
公益捐赠平台 丨 帮困助学专题宣传
征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