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宣传专栏>工作品牌

江山市:让劳动教育“接地气”“沾泥土”“冒热气”

2025-04-14 11:20:22 江山市关工委   

“同学们,去年我们一起种下的油菜已经开花了,大家在画之前可以闻一闻它是什么味道的……”近日,江山市大桥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边看边闻边触,他们仔细观察油菜的茎、叶、花,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美丽春色,或用文字记录下心中感悟和美好瞬间。

将课堂“搬”进农田,是江山市大桥小学关工委通过“小切口”呈现新时代劳动教育“大主题”的有益探索。大桥小学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寄宿制学校,现有一至六年级学生88名。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学校不只是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家”。生源数量减少、留守儿童增多、家校共育难等问题,都是这所乡村学校近年来面临的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让学校成为乡村青少年成长的乐园?2020年,在市、镇关工委的关心支持下,大桥小学关工委依托大桥镇的农业优势,将一块闲置地块打造成学生的劳动基地,并探索开发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小机灵”项目化劳动课程,包含种植劳动、当家劳动、亲子劳动等内容,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健心”的同时,锤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劳动基地,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油菜、红薯、芝麻、向日葵等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劳动中,学校关工委坚持全学科融合,结合学科教学以及德育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区分种子、育苗、写观察日记、创作绘画作品等,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每年菜籽收获后,学生们将土法压榨的菜油装进自己设计的包装瓶里,带回家后制作拿手菜与家人们一起分享。去年11月,学生们还将部分菜籽油进行售卖,获得的267元公益款被悉数捐赠给市慈善总会,不仅让学生们收获劳动喜悦、感悟劳动价值,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如此“接地气”“沾泥土”“冒热气”的劳动课程也吸引了省关心下一代“五老”工作室优秀案例——毛巧媛“五老”工作室的关注,她们决定通过摄影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活动现场,孩子们在作画,“五老”摄影师们则为他们留下一个个美好的瞬间,用相机架起留守儿童与他乡父母和书本外世界的沟通桥梁。

接下来,江山市关工委将持续指导深化“小机灵”劳动课程,动员农技“老专家”,以大桥镇农耕博物馆、劳动基地等为平台,帮助学生们增长劳动技能、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劳动习惯。同时动员更多专业“五老”参与到劳动课程中,丰富课程内容,帮助更多山区孩子们树立信心、走向阳光。


联系电话:0571 - 87056281 传真:0571 - 8705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