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下午,海宁市关工委报告团讲师陆爱明走进沈鸿纪念馆,与学生宣讲员一起,为参加军训的海宁技师学院新生开讲红色传承第一课,讲述沈鸿院士的励志故事。
沈鸿纪念馆是浙江省关工委命名的关心下一代基地,坐落在海宁技师学院内。陆爱明讲师带领学生围拢在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万吨水压机”模型前,讲述沈鸿自学成才的励志故事。
沈鸿,海宁硖石人,1906年出生,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读了四年小学便辍学了。13岁时,沈鸿离开家乡,只身来到上海,在布店当起了学徒。他十分好学,利用空余时间积极自学机械设计、制造等知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带领7名工人、带着10台机床,毅然奔赴延安,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当中。8年里,为军用、民用工厂提供的设备多达134种型号。沈鸿对边区工业特别是军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先后3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模”,毛泽东主席为他题写“无限忠诚”四个大字。
新中国成立以后,沈鸿为国家工业化的奠基和开拓倾注了一名机械设计师的心血:1958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担任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总设计师,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在沈鸿团队的攻关下,我国于1962年6月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试车成功。1973年完成国防尖端工业所需“九大设备”的研制工作;解决三门峡水电站大型水轮机转子焊接难题等重大机械制造难题,所以他是当之无愧、自强不息的“大国工匠”。
一位出生贫寒、小学都没毕业的布店学徒,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成为了资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闻名中外的机械工程专家。 “理想、勤奋、认真”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陆爱明讲师说,沈鸿院士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应该更加珍惜、努力学习。在高中生活的新起点上,希望大家以“自强不息、无限忠诚”的精神去点亮青春之路。
听了沈鸿前辈的感人故事,同学们表示要以家乡的楷模为榜样,学好本领,传承好沈鸿的“大国工匠”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力量,争当新时代的弄潮儿。
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专题宣传
公益捐赠平台 丨 帮困助学专题宣传
征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