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盐县“盐邑银晖·初心讲师团”暨关工委“五老”宣讲团优秀讲师、“田园纸艺”优秀“五老”工作室负责人施杏凤老师,收到了合肥工业大学社会实践团队赠送的一面锦旗,上书:“剪镂千般巧,纸承万象情”。这面锦旗,正是对“大手拉小手”以纸艺推动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写照。
为推进海盐县“万名学生假日进社区(村)实践活动”,深化“一老一小”关怀服务,海盐县武原街道河滨社区关工委联合浙江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施杏凤及合肥工业大学志愿者团队,共同举办了“纸讲故事”童话剪纸主题活动,以创新方式推动非遗文化与经典文学的融合传承。
溯源剪纸文明,激活文化认同。活动伊始,施老师以“世界剪纸看中国”为主题,为青少年们生动讲述了中国剪纸的千年文脉。从丝绸之路沿线陇县、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唐代剪纸遗存,到当代民间剪纸的活态传承,孩子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深切感受到剪纸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
童话叙事+剪纸艺术:跨文化创意实践。施老师巧妙引入“跨界大师”安徒生——他不仅是童话巨匠,也是一位剪纸艺术家。通过《海的女儿》《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经典作品,她演示如何将文学意象转化为剪纸语言:用曲线勾勒人鱼尾部的柔美,以镂空展现夜莺羽翼的轻盈。孩子们在大学生的志愿辅导下,以纸为媒、以剪代笔,让一个个童话角色跃然纸上。这场融合文学鉴赏、美学表达与手工实践的沉浸式体验,不仅锻炼了青少年的创造力,更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社会协同育人,赋能青少年成长。海盐县武原街道河滨社区关工委通过“名师引领+高校助力”的模式,成功构建了非遗传承的社会化教育场景。大学生志愿者在指导中深化了文化服务意识,孩子们则在协作互动中收获了知识、技能与快乐。活动不仅搭建了代际沟通的桥梁,更探索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路径,为社区美育提供了鲜活范例。
当安徒生的奇幻叙事遇见中国剪纸的镂空美学,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让非遗传承焕发新的生机,也让经典文学润泽无数童心。海盐县武原街道河滨社区关工委正以持续的文化创新回应时代命题,用心书写“非遗活化、文脉永续”的精彩答卷。
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专题宣传
公益捐赠平台 丨 帮困助学专题宣传
征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