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应街道:她x数字未来创造营活动全面开展
近日,下应街道8个“她x数字未来”创造营的小营员们在数字技术专家、高校教师、园艺专家等各行各业志愿者的带领下,在社区“儿童之家”、党群服务中心、“五老”工作室等室内课堂学习可持续发展目标理念、数字技术基本知识,走进天宫庄园景区,我家门外研学基地、芒苏萁花园等下应特色阵地和周尧昆虫博物馆等科普场馆开展实地调研和数字项目设计,活动开展如火如荼。
在天宫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汇社区妇儿驿站和海创社区 AST 空间课堂上,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不等的小营员们好奇地盯着屏幕。她们中不乏 “小候鸟”“随迁子女”,不少孩子是首次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在万里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志愿者魏井深老师的引导下,女孩们聚焦于编程代码演示的 “猜数字” 小游戏。当代码成功运行,屏幕跳出 “恭喜你猜对了!” 的提示时,孩子们纷纷发出惊叹。女孩们还纷纷化身数字时代绿色先锋,围绕 “利用数字技术应对绿色环保” 展开深入探讨。
作为已有一年创造营经验的“老运动员”,银桂社区积极对接辖区“九三之家”联盟资源,汇聚九三学社内科学技术界专业人才志愿者,构建起更成熟的“导师-学员”支持体系,以“技术+生态+心理”全人培养模式,为女孩筑起通往数字未来的桥梁,银桂社区对“她X数字未来”课程进行了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的二次设计:万里学院心理专业讲师、九三学社社员刘黎的“突破自我设限”心理课,引导女孩关注内心潜能;社区“五老”志愿开展的“未来盲盒”绘画环节,则激发创意并建立小组协作默契;通过组织外出探访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周尧昆虫博物馆,更是现场深化了女孩们对自然环境与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洋江水岸社区组织小营员走进社区共享花园主理人李由的“芒苏萁花园”。在园艺师的带领下,小营员们通过实地调研花园生态、参观室内植物园、观察智能灌溉系统运作,为后续app的设计收集灵感。在研讨环节,女孩们围绕“科技+自然”展开头脑风暴,提出植物识别、环境监测等数字化方案。此次活动将课堂延伸至家门口,让女孩们在探索中点燃科技梦想,以数字赋能成长。
据悉,2025“她x数字未来”创造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起,鄞州区委社会工作部和下应街道联合举办,在全区11个镇街开设20个创造营,旨在通过数字科技赋能女孩成长,弥合性别差异,推动可持续发展。今年,下应街道组建了一支超百人的“科技骑士团”志愿队,涵盖教师、社工、心理咨询师、政府部门技术人员等人才力量,全程陪伴和赋能20余个创造营的300余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下应街道:“小候鸟”飞回假日学校化身“环保使者”,助力垃圾分类
暑期来临,一群曾经在社区“假日学校”毕业的小候鸟飞回社区当起了志愿者,成为垃圾分类宣传的“环保使者”。7月14日,在鄞州区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鄞州区下应街道景湖社区联合宁波科学探索中心开展“变废为宝做渔船”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吸引了30多名青少年参与环保行动,“小候鸟”志愿者的到来为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注入了青春活力。
活动现场,来自宁波科学探索中心的志愿者结合“模拟投放游戏”“分类知识抢答”“分类动画赏析”等互动环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悟。在变废为宝手工环节,孩子们大显身手。他们将废旧泡沫、废旧木板等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亲手打造一艘独一无二的“环保渔船”。在这过程中,“小候鸟”志愿者积极帮助年龄较小的小朋友完成制作。“这是我见过最酷的船。”五年级的熊宇凡小朋友开心地说到,“我和小伙伴设计了‘多功能救援船’,我们想表达,环保不仅是回收,还要有解决问题的创意。”大家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交流中碰撞出新颖的环保思路。
景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秋波表示:“将环保理念融入趣味手工,避免了说教式教育的枯燥。孩子们在‘玩中学’更容易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行动。”
东柳街道:变废为宝巧手筑巢,“文曲星”假日课堂点亮童心环保路
7月15日上午,宁波市鄞州区文汇社区“文曲星”假日学校带着社区的孩子们走进天宫庄园野羽课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探索与环保实践课。大家用望远镜代替课本,通过观察鸟类和昆虫,孩子们在观察与实践中悄然种下守护绿水青山的种子。
在社区摄影达人李超老师的专业引导下,孩子们手持望远镜,目光聚焦在高压线上精巧的喜鹊窝,大家在天宫庄园搜寻着的鸟类和蝴蝶的身影。“天宫庄园有多少种鸟类?”李超老师抛出的问题时,小朋友们纷纷进行思考。然而,一堂触目惊心的科普视频,展示了海鸟因误食塑料而殒命的残酷现实,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小朋友。“我们要尊重生命,不能乱扔塑料瓶”肖如意小朋友说。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垃圾分类知识,一场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知识抢答与趣味游戏火热展开。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巩固了分类技能,更深刻理解了垃圾减量与资源循环的重要性。
“垃圾如何变废为宝?”李超老师给出了最直观的答案。在他的指导下,孩子们纷纷拿起闲置的矿泉水瓶,发挥巧思妙想,将其精心改造为环保鸟窝。大家用手中的彩笔,原本闲置的塑料瓶变得五彩缤纷。保护自然并非遥不可及,它始于垃圾分类的举手之劳,成于资源再生的无限创意。小朋友们这个亲手制作的过程,正是“变废为宝”绿色理念最生动的启蒙。
本次社会实践巧妙融合了生态观察、环保警示、知识普及和动手实践,有趣的科普环保活动将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绿色低碳的种子。下应街道文汇社区将会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低碳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发展,用青春力量绘就生态和谐的美好画卷。
东柳街道:彩布拼出赤子心 巧手织就家国梦
“拼出爱国心”—— 巧手筑梦传赤情。7 月 15 日上午,东柳街道华光城社区活动中心里彩线飞扬,孩子们围坐成圈,手中的不织布如跳动的火焰,红绳似蜿蜒的溪流,在指尖翻飞间,天安门剪影逐渐清晰,红领巾图案愈发鲜活。这场以 “手工创作 + 红色教育” 为主题的暑期活动,正用最灵动的方式,让爱国情怀在指尖绽放。
暑假是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黄金期,如何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华光城社区给出了充满巧思的答案。“比起说教,孩子们更爱动手实践。”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活动特意避开传统教育模式,把天安门的庄严、红领巾的意义藏进彩色布料里,让孩子们在穿针引线中触摸家国记忆。
活动伊始,志愿者老师播放的爱国短片率先点燃热情。当镜头扫过飘扬的五星红旗,定格在天安门城楼的剪影上时,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天安门是我们国家的象征。” 老师的讲解刚落,拿到材料包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 —— 鲜红的不织布、闪亮的五角星贴纸、柔软的红绳,瞬间变成了他们表达热爱的 “魔法道具”。
“天安门的屋顶要对齐这道折痕”“红领巾的角要往左边折”,创作环节里,活动室成了热闹的创意工坊。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用胶水固定星星,有的互相帮忙穿红绳,还有的举着半成品兴奋地说:“你看我的天安门,像不像课本里的图片?” 当不织布拼出的天安门在阳光下矗立,当红绳系成的红领巾在胸前飘动,抽象的爱国情怀,就这样变成了孩子们手中可触可感的骄傲。
“这不仅是手工课,更是一堂会‘说话’的红色教育课。” 社区网格员小王看着孩子们举着作品敬礼的模样,眼里满是欣慰。剪裁粘贴中,审美能力悄然提升;协作互助时,沟通技巧自然习得。最动人的,是孩子们脸上的认真 —— 当他们为作品系上最后一根红绳时,眼里闪烁的光芒,比任何装饰都要耀眼。
据悉,华光城社区将持续把红色教育融入暑期活动,让更多像这样 “有温度、有创意” 的课堂走进孩子的生活。就像孩子们在作品背面写下的稚嫩字迹:“我爱天安门,我爱中国”,这些小小的手工里,早已种下了大大的家国梦。
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专题宣传
公益捐赠平台 丨 帮困助学专题宣传
征文比赛